近日,《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印发,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注入强劲动能。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全市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凭借雄厚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国际化创新生态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产业筑基 亦庄吸引力增强 近年来,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呈“井喷”之势:艾米迈托赛注射液的成功获批标志着我国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商业化进程正式启动;心诺普冷冻消融仪和一次性使用球囊型冷冻消融导管为房颤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安全的治疗选择;菲诺利单抗(安佑平)作为国内首个获批全人群头颈部鳞状细胞癌适应症的抗PD-1单抗,已惠及广大患者…… △菲诺利单抗发往全国各地。资料图 数据显示,北京亦庄已吸引程京院士、谢晓亮院士等院士专家领衔或支持的100余个高端项目落地,诞生了全国首个获批上市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药物、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机器人等一批“全球首款”和“国内首创”产品。今年以来,北京亦庄已有5款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占全市同期获批总量的62.5%。 《若干措施》提出了32条具体举措,涵盖创新医药的研、产、审、用全链条。在这样的政策大背景下,北京亦庄作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有望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集聚。例如,政策中提到的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压缩至20周以内等举措,将大大缩短创新医药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使得北京亦庄的创新医药企业能够更快地将产品推向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此外,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将为创新医药企业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环节的资金瓶颈问题,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北京亦庄在创新医药产业领域的地位。 政策助力 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提速 《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高质量建设国际医药创新公园,打造全球医药创新人才在华创业第一站。打造首都南部医药产业升级新引擎。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的建设,将为北京亦庄集聚更多跨国药企、创新团队和资本资源,加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 △BioPark国际医药创新公园。资料图 一周前,《国际医药创新公园高质量建设实施方案(2025-2030年)》印发,明确总部集聚区、研发转化区、医工融合区、医药智造区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内容,并提出到2030年主体功能区全部建成的目标。 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高水平、高质量谋划国际医药创新公园建设。将布局一批全球领先的创新载体和技术平台。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科研、医疗资源,打造以新医学、新工科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学院,建设北京临床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型医院等行业创新载体,聚焦医学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治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开展全球领先的临床研究和技术转化。加快建设医疗健康人工智能训练基地、生物样本库、医师培训中心、干细胞转化创新中心、医疗数据标注基地、疫苗与蛋白药物智造研究院等重大平台,探索产教医研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 AI赋能 推动创新医药智能化发展 当前,AI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北京亦庄企业积极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我们已重点布局两款AI+医疗类项目。”博尔诚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韩晓亮博士表示,其多指标癌症检测产品可同时检测肺癌、肠癌等7种癌,让癌症检测变得更加精准、早期和全面。此外,在AI+健康领域,博尔诚正在开发一款通过大数据检测评估人体健康状态的产品。长木谷研发的骨科人工智能大模型平台DeepJoint于不久前正式发布,并宣布完成本地化部署交付,助力我国骨科诊疗迈入“人工智能驱动精准化”新阶段;安智因生物完成医疗大模型DeepSeek-R1的本地化部署,推动基因诊断向精准化、普惠化方向发展…… 《若干措施》提出,面向AI+病理、AI+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AI+手术规划、AI+制药等方向,支持不少于10个场景的模型开发应用,这将为北京亦庄的创新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亦庄将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基础和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优势,积极引入和培育AI技术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加速AI技术在创新医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环节的应用和转化,推动创新医药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医药智能产业集群。 《若干措施》的落地,为北京亦庄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按下“快进键”。从国际医药创新公园的蓝图到企业的创新实践,北京亦庄正以“硬科技+软环境”的双重优势,书写全市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北京亦庄将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深化国际合作,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打造全球创新药械的“首发站”和“加速器”。正如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所言:“我们将以政策为牵引,打造生物医药全周期服务体系,让亦庄成为医药创新的热带雨林。” 编辑:刘斯琪 |
2025年4月8日—11日,备受瞩目的第91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
2025年4月12日,由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广东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