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姨今年64岁,5年前某天,突发性失语、偏瘫,被家人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经过造影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正规、积极且详细的治疗后,未落下明显后遗症,生活方面基本能自理,做事可独立完成,不给儿女添麻烦,加上张阿姨按时服药,能做到健康生活。 谁成想,三天前张阿姨起床上厕所时,栽倒在地,再次偏瘫失语,诊断为脑梗死。 这次并没有上次那么幸运,如今还待在重症监护室,不能说话、无法动弹,日日望着白炽灯。 对于张阿姨的二次脑梗,家属很疑惑,“你们医生是不是敛财的?卖假药?老人定时吃阿司匹林和他汀,咋还会脑梗?“ ——其实这么多年,张阿姨的药压根没吃对! 临床,脑梗死分两种。其一是可通过阿司匹林与他汀预防,其二是无法通过阿司匹林和他汀预防。 阿司匹林+他汀无法预防:房颤诱发脑梗 询问后,医生得知张阿姨6年前确诊为心脏房颤,5年后突发脑梗,便可认定,这是由房颤诱发的脑梗死。 房颤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通俗来讲,心脏不正确跳动、导致心脏错乱。 正常人心脏跳动名为窦性心律,指的是心脏窦房结发出信号指令,传输给心脏,诱发心脏跳动。突发房颤时,并非由窦房结发出指令,我们称之为心房纤维颤动。 心脏房颤完成后,突发错乱会导致心房形成血栓,该血栓慢慢增大、受环境及心态、饮食、作息影响,出现脱落,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血管。 进入大脑血管后,在岔口梗阻,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神经无法传输,诱发脑梗死。 据临床不完全数据统计,心源性血栓,主要来源于房颤血栓掉落而诱发脑梗塞,占脑梗死诱因20~40%。 房颤引起脑梗死,如何治疗? 房颤所诱发的脑梗死,罪魁祸首为房颤后所形成的血栓。血栓可防可治,要想预防,就要从房颤形成血栓这一条路上突围。 预防房颤诱发血栓,可通过抗凝治疗,药物服用利伐沙班、华法林、达比加群为主。减少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栓形成概率风险。 除此外,现代临床对于治疗房颤血栓,还可通过左心耳手术。但目前该手术并没有绝对时间操作,所以对于房颤诱发脑梗死,主要通过药物抑制。 张阿姨6年前房颤,5年前脑梗,期间并未服用任何抗凝类药物,二次脑梗风险之大不言而喻,概率只是时间问题。 阿司匹林与他汀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脑梗死 房颤血栓诱发猝死,占临床20~40%,剩余部分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年龄增长、生活条件提高、饮食愈发多种多样,环境变化大,多种因素影响下,患三高风险增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愈发严重。 动脉粥样硬化后,会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斑块破裂掉落,血液载不动,就会在血管插口处形成血栓,堵塞脑动脉血管,诱发脑梗死。 预防这种脑梗塞,首先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其次预防斑块加重、最后预防斑块破裂。 除了积极控制三高水平,坚持健康生活、适量运动外,主要依靠黄金组合阿司匹林与他汀。 他汀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稳定斑块预防其破裂、预防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预防脑梗死。阿司匹林主要抗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 阿司匹林+他汀,只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的脑梗死。张阿姨造成悲剧原因“没对症下药”。 虽然两类脑梗死都具有半身不遂、偏瘫失语、头痛头晕、呼吸不畅的临床表现,但诱因不同,自行购药时,务必要咨询医师,切勿久病自医。 结语:脑梗死保养与干预亦密不可分,正常情况下,需严格控制饮食,三餐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多吃绿色蔬菜、新鲜瓜果。 再者按时用药、规律服药。药物是抑制心脑血管疾病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病情对症选择药物,同时保持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若存在偏瘫、半身不遂,一定要适当添加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预后生活质量,维护患者心理健康。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或想法?欢迎留言,加个关注再走吧! #健康科普行# |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何清泉为提高社区中老年人对脑卒中疾病
我省2025年体重管理年启动多地开设体重管理门诊服务群众健